相對剝奪感意思
相對剝奪感(Relative Deprivation)是一個社會學和心理學的概念,用來描述個體或群體在社會比較過程中產生的不滿或挫敗感。這種感覺來自於個體或群體發現自己的狀況比不上參照對象(通常是另一個個體、群體或社會整體),並且感到自己的權利、資源或機會受到了剝奪。
相對剝奪感的產生通常涉及以下幾個要素:
-
比較對象:個體或群體會有一個參照點,用來評估自己的狀況。這個參照對象可能是實際的,也可能是想像中的。
-
期望與現實的差距:當個體或群體發現自己的實際狀況與期望或應該擁有的狀況之間存在差距時,就可能產生相對剝奪感。
-
社會認知:個體或群體對自身狀況的認知,以及對參照對象狀況的認知,這些認知會影響他們對相對剝奪的感受。
-
價值觀和標準:不同的價值觀和標準會影響個體或群體對自己狀況的評價,從而影響相對剝奪感的強度。
相對剝奪感可能引發各種社會和心理反應,包括不滿、憤怒、嫉妒、自卑、社會運動參與、政治抗議等。在社會學中,相對剝奪感被認為是社會變遷和社會運動的重要驅動力之一。例如,當一個社會群體意識到他們的經濟、政治或社會地位低於另一個群體時,他們可能會組織起來,尋求改變現狀。
相對剝奪感的概念也被應用於經濟學、政治學、教育學等領域,用來解釋和預測人們的行為和態度。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相對剝奪感的強度並不一定與實際的物質匱乏程度成正比,而可能更多地取決於個體或群體的感知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