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星等是什麼意思
視星等(magnitude)是天文學中用來描述天體(如恆星、行星、衛星等)亮度的一個指標。它是一個定量的尺度,用來比較不同天體的相對亮度。視星等越小的天體,看起來越亮;視星等越大的天體,看起來越暗。
視星等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古希臘天文學家喜帕恰斯(Hipparchus)在公元前2世紀提出的。他定義了1等星(magnitude 1)作為最亮的恆星,6等星(magnitude 6)作為肉眼勉強可見的最暗恆星。後來,隨著望遠鏡的發展,人們發現了一些更暗的天體,因此引入了更小的視星等,如0等、-1等甚至更小的負值。
視星等是一個對數標度,它與天體的實際亮度(光度)成反比。具體來說,每增加1個星等,亮度大約減少2.512倍。因此,一顆1等星的亮度大約是2等星的2.512倍,而一顆0等星的亮度大約是1等星的2.512倍,以此類推。
天體的視星等會因為多種因素而變化,包括大氣條件、觀測地點、天體的自行運動等。此外,視星等也分為不同的類型,如恆星視星等、變星視星等、行星視星等等。恆星的視星等通常是其固有亮度加上大氣消光效應後的綜合結果,而變星的視星等則反映了其亮度隨時間的變化。
天文學家還使用絕對星等(absolute magnitude)來描述天體的固有亮度,它是天體在距離10秒差距(約32.6光年)處的視星等。絕對星等通常用於比較不同天體的真實發光能力,而不受觀測距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