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之不見意思

"視之不見"這個詞語出自《道德經》第十四章,原文是:"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這裡的"視之不見"是指看卻看不見的狀態,用來形容一種超乎感官經驗的境界或存在。在道家哲學中,這是指道的特質,因為道是無形、無色、無聲的,無法用感官去感知,只能通過內心的體悟去認識。

這個詞語後來也被用來形容一些超自然或不可見的現象,或者用來形容事物的微妙之處,不容易被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