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之物是啥意思

"非池中之物"這個成語出自《三國演義》,原意是指不是池塘里的東西,比喻不平凡的人或事物,有卓越的才能或特殊的本領,不甘於久居人下,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後來也用來形容那些有才華、有能力、有野心、不甘於平庸的人。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三國時期,劉備在荊州的時候,有一次和劉表喝酒聊天,劉備去廁所,看到自己的大腿長了很多肉,感慨自己年紀大了,一事無成。劉表問他為什麼這麼說,劉備說:「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里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劉表聽了,就安慰他說:「卿勿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劉表還給劉備講了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名士叫禰衡,非常有才華,但是不願意做官。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去應召做官,禰衡說:「我豈是池中之物,何須作池中之魚?」意思是說自己不是那種只能在水池裡生活的小魚小蝦,而是要在大海中遨遊的龍鳳。劉表用這個故事來鼓勵劉備不要灰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抱負。

後來,"非池中之物"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那些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