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退三舍意思
「避退三舍」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意是指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國交戰前,為了報答楚王之前的恩惠,主動退讓九十里(三舍),以避免與楚軍正面交戰。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表示為了避免衝突或表示禮讓,主動退讓或迴避的意思。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晉國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間,曾經得到楚國的收留。有一次,楚王問重耳如果將來他回到晉國成為國君,會怎樣報答楚國。重耳回答說,如果兩國不幸發生戰爭,他會讓晉軍退避三舍,以示對楚國的尊重。後來重耳真的成為了晉國的國君,即晉文公,在與楚國交戰時,他遵守了之前的承諾,主動退讓了三舍。
現在,「避退三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為了避免衝突或表示禮貌而主動退讓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