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前疐後意思

"跋前疐後"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進退兩難,前面有障礙物阻擋,後面又有東西牽制,無法前進也無法後退,形容處境困難,難以抉擇。

這個成語的典故來源於《左傳》中的一個故事。故事講的是晉國和楚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交戰,晉軍採用了「退避三舍」的策略,誘敵深入,然後趁機反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在這個過程中,晉軍的大將先軫(zhěn)提出了「跋前疐後」的策略,即在敵人前進的道路上設定障礙,同時又在後面埋伏兵力,使得敵人進退兩難,最終擊敗了敵人。

後來,這個成語就被用來形容那種進退兩難的困境。例如,一個人可能因為家庭和工作的壓力,感到「跋前疐後」,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或者一個國家可能因為國內外各種複雜的政治和經濟因素,感到「跋前疐後」,難以做出決策。總之,這個成語形容的是那種因為各種原因而陷入的難以擺脫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