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中性意思

貨幣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是一個經濟學概念,指的是貨幣政策的變動在長期內對經濟的實質變量(如產出、就業、物價水平等)沒有持續的影響。這意味著在長期內,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只會影響名義變量,如名義GDP、名義工資和名義利率,而不會影響實質變量。

貨幣中性的概念通常與菲利普斯曲線和通貨膨脹目標政策相關聯。在一個具有充分彈性的經濟體中,工資和價格能夠迅速調整以反映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從而保持實質變量不變。這種情況下,貨幣政策只能影響通貨膨脹率,而不能影響實質經濟活動。

貨幣中性的概念有幾種不同的形式,包括:

  1. 名義貨幣中性:貨幣政策變動隻影響名義變量,而不影響實質變量。
  2. 實質貨幣中性:貨幣政策變動對名義變量和實質變量都沒有影響。
  3. 強烈貨幣中性:貨幣政策變動不僅不影響實質變量,甚至連名義變量也不會影響,因為市場參與者完全預期到貨幣政策的變化。

貨幣中性的概念是經濟學中的一個基本假設,它有助於解釋貨幣政策在短期和長期內的不同影響。在短期內,貨幣政策可以影響實質經濟活動,這就是所謂的貨幣非中性。但在長期內,由於市場的調整和適應性,貨幣政策變動的影響會逐漸消失,貨幣再次變得中性。

然而,貨幣中性的假設並不是無爭議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貨幣政策在長期內可能會對經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尤其是在存在結構性障礙或經濟不完全彈性的情況下。這些情況可能包括價格粘性、不完全的市場競爭、信息不對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