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盲是什麼意思

"膏肓"(gāo huāng)這個詞語源自中國古代醫學文獻,特別是《黃帝內經》中的《素問·刺禁論》。在古代醫學中,"膏"指的是心下脅上的軟組織,即心臟周圍的脂肪;而"肓"則是指臟腑與體表之間的部位,即腸繫膜和網膜的區域。

"膏肓"一詞通常用來形容病情嚴重,病灶位於身體深處,難以治療的狀態。據說,如果疾病已經發展到膏肓的部位,就意味著病入膏肓,治療起來非常困難,甚至可能無藥可治。

在現代漢語中,"膏肓"這個詞語已經不再常用,但它仍然出現在一些文言文和古典文學作品中,用以形容病情的嚴重性。在現代醫學術語中,並沒有對應的特定病名或部位,而是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歷史遺留詞彙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