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誌不渝的意思

"矢誌不渝"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立下志願或決心後,始終不改變,一直堅持下去。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文是:「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其母曰:『何不亦求之?』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祿。』其母曰:『亦使知之,如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汝偕隱。』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在這個故事中,介之推是晉文公的臣子,他在晉文公流亡期間沒有得到賞賜,但他沒有抱怨,也沒有追求功名利祿。他的母親問他為什麼不求賞,他說這樣做就像是在模仿別人的錯誤,而且他不願意用言語來美化自己的行為,因為他想要隱居,不想因此而顯露自己的名字。介之推的母親支持他的決定,和他一起隱居,最後死在了山中。晉文公後來尋找他們,但沒有找到,於是就在綿上這個地方設立了一個祭田,以紀念他的過失,並表彰像介之推這樣的好人。

"矢誌不渝"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來的,用來形容像介之推這樣的人,他們堅守自己的信念,不因為外界的誘惑或壓力而改變自己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