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古文什麼意思
"是"在古文中的意思通常是「這」、「這個」、「這些」或者「是的」。它可以根據上下文來確定具體的意思。例如:
- 這個書架是新的。(這個)
- 這些蘋果是甜的。(這些)
- 他是我的朋友。(是的)
在古代漢語中,"是"還可以用作判斷動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是"。例如:
-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論語·顏淵》)
- 孔子說:「不合禮節的不看,不合禮節的不聽,不合禮節的不說,不合禮節的不做。」
在這個句子中,"是"用作判斷動詞,表示肯定。
此外,"是"在古文中還可以用作代詞,指代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例如:
- 吾聞之,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莊子·逍遙遊》)
- 我聽說,這隻鳥,當大海動盪的時候,它就會遷徙到南冥去。
在這個句子中,"是"代指「這隻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