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的意思古文
"斯"這個字在古文中的含義與現代漢語中有所不同。在古代漢語中,"斯"字有以下幾個常見的含義:
-
此,這:表示近指,相當於現代漢語的"這"、"這個"。 例如:《論語·里仁》:「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
則,就:表示因果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就"、"便"。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
乃,於是:表示順承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於是"、"就在這時"。 例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
斯須:一會兒,片刻。 例如:《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
斯文:指文化、文明。 例如:《論語·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斯:通「廝」,指僕人、隨從。 例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曰:『吾聞漢王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
在現代漢語中,"斯"字通常用作指示代詞,表示"這"、"這個"的意思,或者用於某些特定的辭彙中,如"斯文"、"斯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