徭役意思註音

徭役(yáo y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勞動制度,指的是政府強制人民從事的無償勞動,主要是為了公共工程的建設,如修建道路、橋樑、運河、宮殿、長城等。徭役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近代才逐漸被廢除。

在古代,每個家庭都需要派出一個或多個勞動力去服徭役,這給普通百姓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徭役的期限和強度往往很苛刻,導致許多家庭因此破產,甚至妻離子散。為了逃避徭役,有些人不得不背井離鄉,這也間接促進了人口的流動和社會的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政府管理能力的提高,一些朝代開始嘗試減輕徭役負擔,或者用貨幣來代替徭役,這被稱為「徭役折銀」或「徭役銀」制度。到了清朝末年,隨著西方思想的傳入和國內改革的推動,徭役制度最終被廢除,代之以現代的稅收和勞動僱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