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型依戀人格意思

反抗型依戀(resistant attachment),又稱為焦慮型依戀(anxious attachment)或矛盾型依戀(ambivalent attachment),是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描述的一種兒童與照顧者之間的關係類型。依戀理論是由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的,用來解釋兒童如何與主要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形成情感聯繫,以及這種聯繫如何影響他們的行為和發展。

反抗型依戀的特徵是兒童對照顧者表現出矛盾的情緒,他們既渴望與照顧者保持親密,又對照顧者感到不安和敵意。當與照顧者分開時,他們會感到焦慮和不安,但當照顧者返回時,他們會同時表現出尋求親密和抗拒的行為。這種矛盾的行為可能包括既想接近照顧者,同時又推開他們,或者在照顧者試圖安慰他們時轉移注意力或表現出抗拒。

反抗型依戀的形成通常與照顧者不一致的回應有關,即照顧者在兒童需要時不總是能夠提供可靠的、一致的關懷和回應。這種不一致性導致兒童對照顧者的可靠性產生不確定感,從而導致他們在依戀行為中表現出焦慮和矛盾。

反抗型依戀的兒童可能在社交和情感發展上遇到挑戰,例如難以建立和維持穩定的關係,對親密關係感到焦慮,以及在面對壓力時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然而,這些影響並不是絕對的,許多因素,包括後天的經驗和個人的性格特質,也會影響兒童的發展。

重要的是要區分兒童的依戀風格和成人依戀風格。在成人中,依戀風格通常被分為四種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又分為焦慮-矛盾型和焦慮-逃避型)、逃避型和混亂型。這些類型與個體在親密關係中的行為和情緒調節有關,而不是專指兒童時期與照顧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