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曆年意思
公曆年(Gregorian calendar),又稱陽曆年,是國際上最廣泛使用的一種曆法,用以標記時間和安排節日、紀念日等。公曆年是根據地球繞太陽運行的周期來計算的,一年約為365.2425天,即一個平年有365天,每四年會有一個閏年,閏年則有366天。
公曆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羅馬的儒略曆(Julian calendar),由羅馬帝國皇帝朱利亞斯·凱撒(Julius Caesar)於公元前45年引入。儒略曆的設計基於古埃及的陰曆,一年設定為365.25天,但實際上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略短於此,因此儒略曆每年會多出約11分鐘,經過長時間累積,導致春分和秋分的日期越來越提前。
為了糾正這一誤差,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於1582年對儒略曆進行了改革,推出了格列高利曆,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公曆。格列高利曆的主要變更是在閏年的計算上,規定只有能被4整除的年份才是閏年,但如果是世紀年(即能被100整除的年份),則必須同時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這樣的調整使得公曆年的平均長度更接近實際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
公曆年的起始日是1月1日,每年的這一天被定為新年,是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法定節日。公曆年的月份和日期相對固定,不像農曆那樣會根據月亮的相位來調整。由於其精確性和方便性,公曆年成為了國際標準時間系統的基礎,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