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我」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我」的概念是一個複雜且重要的議題,它涉及到對自我本質的探討,以及如何透過這種探討來達到解脫和覺悟。佛教對「我」的看法與大多數世俗的自我概念有很大的不同。

在佛教的教義中,「我」通常被稱為「我執」或「我見」,指的是個體對自我存在的一種錯誤認知,即認為有一個恆常不變、獨立存在的自我。這種錯誤的認知是導致痛苦和輪迴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導致了對事物的執著和貪愛。

佛教認為,真正的自我(或稱之為「真我」)並不是一個恆常不變的實體,而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組成的複合體,這些元素是無常的、不斷變化的。因此,佛教中的「我」並不是一個實體,而是指對這種無常、複合存在的錯誤認知。

佛教徒修行的目標之一就是去除這種錯誤的自我認知,達到無我的境界,即對自我和外物的執著都得以解脫,從而實現涅槃。這種境界也被稱為「空性」,是佛教智慧的最高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