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是什麼意思文言文
「乃」這個字在文言文中有幾種不同的意思,可以作為連詞、副詞或代詞使用,具體意義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以下是一些常見的用法:
-
連詞:表示轉折或因果關係,相當於「但是」、「卻」、「於是」、「就」等。
- 例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 解釋:學習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思考而不學習,就會陷入危險。(這裡的「乃」表示轉折關係)
- 例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
副詞:表示強調,相當於「竟然」、「卻」、「就是」等。
- 例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
- 解釋:現在逃亡也是死,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家而死可以嗎?(這裡的「乃」表示強調)
- 例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史記·陳涉世家》)
-
代詞:表示第二人稱,相當於「你」、「你的」。
- 例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過零丁洋》)
- 解釋:當朝廷的軍隊平定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們祭祀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告訴你們的父親。(這裡的「乃」作為代詞,指「你的」)
- 例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過零丁洋》)
-
副詞:表示時間,相當於「剛好」、「正巧」。
- 例句:及諸葛亮出祁山,鄧艾於綿竹破蜀兵七萬人。(《三國演義》)
- 解釋:當諸葛亮出兵祁山時,鄧艾在綿竹擊敗了蜀漢七萬士兵。(這裡的「乃」表示時間上的巧合)
- 例句:及諸葛亮出祁山,鄧艾於綿竹破蜀兵七萬人。(《三國演義》)
在使用「乃」的時候,需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它的具體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