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毘達磨品類足論》是什麼意思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Abhidhammattha-sangaha)是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一部重要論著,也被稱為《阿毘達磨攝義論》或《阿毘達磨綱要》。「阿毘達磨」(Abhidhamma)是巴利文,意指「更高的教義」或「詳細的教義」,指的是對佛經教義的進一步分析和闡釋。「品類足」則是指本論旨在收集和總結阿毘達磨的各種論點和概念。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是由鳩摩羅陀(Buddhaghosa)大約在五世紀時編輯和註釋的,他是古代錫蘭(今斯里蘭卡)的一位重要佛教學者。這部論著被認為是對南傳上座部佛教阿毘達磨教義的權威解釋,它將佛教教義分門別類,並對各種名相、法相和心理狀態進行了詳細的定義和分析。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共分為七品,分別是:

  1. 蘊品(Khandha-vibhaṅga)
  2. 處品(Ayatana-vibhaṅga)
  3. 界品(Dhātu-vibhaṅga)
  4. 根品(Indriya-vibhaṅga)
  5. 諦品(Sacca-vibhaṅga)
  6. 緣起品(Paṭiccasamuppāda-vibhaṅga)
  7. 食品(Āhāra-vibhaṅga)

每一品都對應於佛教教義中的一個特定領域,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五根、四諦、十二緣起等。通過這些分類和分析,《阿毘達磨品類足論》為學習和研究佛教教義提供了一個系統化的框架。

這部論著不僅在南傳上座部佛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也被其他佛教傳統所參考,尤其是在研究阿毘達磨教義時。它對於理解佛教的心理學、哲學和實踐具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