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體意思

駢體,又稱為駢文或對文,是一種中國古代的文學體裁,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盛行於唐代。駢體的特點是講究對仗工整,詞藻華麗,聲音協調,形式整齊。它通常由四個字或六個字一句組成,兩句之間形成對偶,即所謂的「對聯」。駢體的內容多為歌功頌德、詠史懷古、贈答酬唱等。

駢體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幾個階段:

  1. 形成期:南北朝時期,駢文逐漸形成,這一時期的駢文多為四字一句,形式較為簡單。

  2. 發展期:唐代是駢文的全盛時期,這一時期的駢文不僅在形式上更加成熟,而且在內容上也更加豐富,出現了許多著名的駢文作家,如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初唐四傑」。

  3. 衰落期:宋代以後,隨著散文的興起,駢文逐漸式微,但仍有少數文人繼續創作駢文。

駢體的創作要求嚴格,不僅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而且要求詞性相同,意義相對或相承,聲音上也講究平仄協調,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然而,由於過於注重形式,駢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學的自由表達,因此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被更為靈活的散文體裁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