駢賦是什麼意思

駢賦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種文體,起源於漢代,盛行於南北朝時期。「駢」字在中文裡有並列、對偶的意思,因此駢賦的特點是講究對仗工整,詞藻華麗,聲音協調,常常使用四字詞語和對偶句式。

駢賦的發展可以追溯到漢代的賦體文學,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到了南北朝時期,駢賦的藝術技巧更加成熟,代表作品有徐陵的《玉台新詠》、庾信的《哀江南賦》等。

駢賦的寫作要求嚴格,不僅要求形式上的對偶和聲律上的協調,還要求內容上的豐富和深遠。因此,駢賦往往表現出文人的文學修養和藝術造詣。

然而,由於駢賦過於注重形式,往往會導致內容的空洞和堆砌,因此在唐宋時期,隨著古文運動的興起,駢賦逐漸式微,被更為注重實際內容和個性表達的散文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