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研究意思

霍桑研究(Hawthorne Studies)是指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由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資助的一系列工作環境和工作效率的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在西方電氣公司(Western Electric Company)位於芝加哥郊區霍桑(Hawthorne)的工廠進行,因此得名。

霍桑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工作條件和工作環境對工人生產效率的影響。研究者們最初假設,改善工作條件(如照明、溫度、休息時間等)會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然而,研究結果卻出人意料。

在研究的第一階段,當工作條件得到改善時,工人的生產效率確實有所提高。但是,當工作條件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時,生產效率並沒有下降,反而繼續上升。這一現象被稱為「霍桑效應」,即工人知道自己正在被研究,因此即使工作條件沒有改變,他們的表現也會因為被關注的心理作用而有所提升。

霍桑研究的第二階段,研究者們嘗試了不同的方法來改變工作條件,包括改變工人的休息時間、工作速度和獎勵制度等。他們發現,即使工作條件發生了變化,工人的生產效率仍然會因為其他非工作條件因素(如社會關係、工作滿意度等)的影響而發生變化。

霍桑研究的結果挑戰了當時流行的科學管理理論,即認為可以通過對工作條件的嚴格控制來提高生產效率。研究揭示了工作環境中社會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強調了工人之間的社會互動、工作滿意度、領導風格和企業文化對生產效率的影響。

霍桑研究對後來的管理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促使人們更加關注工作場所中的人際關係和心理因素,從而發展出了人際關係學派和後來的組織行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