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欲無王不可得已意思

"雖欲無王不可得已"這句話出自《孟子·萬章下》,原文是: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 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堯崩,天下之民皆曰:『吾將安歸乎?』天下之君,舍舜,其誰足以當之?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湯湯,橫潰於天下。堯獨憂之,舉舜而治之,舜使禹治水,水害除。禹、稷、契、后稷,助舜勸百工,天平地成,後世以為聖王之功。堯崩,天下之民,悲哀如喪考妣,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堯。及舜之崩也,天下之民,悲哀如喪考妣,三年,四方莫舉樂,以思舜。堯、舜之崩,如左右手之失,天下無人,欲無王不可得已。」

這段話的意思是,雖然人們想要沒有君王,但這是做不到的。孟子認為,天命授予舜為王,不是通過天神的諄諄教誨,而是通過實際的行為和事件來顯示的。當堯去世時,天下百姓都感到迷茫,不知道該歸向何處,因為除了舜,沒有其他人能夠擔當治理天下的重任。在堯的時代,天下還不太平,洪水氾濫,但堯獨自擔憂,並提拔舜來治理洪水,舜又讓禹負責治水,最終消除了水患。禹、稷、契、后稷等大臣幫助舜鼓勵各種工匠,使得天下太平,這些都被後世認為是聖王的功績。當舜去世時,天下百姓也像失去父母一樣悲痛,三年內四方都不舉行娛樂活動,以表達對舜的懷念。孟子通過這些描述來說明,堯和舜的去世,就像失去了左右手一樣,讓天下感到無所適從,人們想要沒有君王,但這是做不到的。這句話反映了孟子對於君權神授和天命思想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