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捨意思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原意是指春秋時期晉國國君重耳在與楚國國君成王的一次會面中,承諾如果兩國交戰,晉軍將退讓九十里以表示和平的誠意。後來這個成語被用來比喻對人讓步,避免衝突或者表示謙讓。

成語中的「三舍」指的是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退避三舍」就是指後退九十里。這個成語強調的是通過主動的退讓來表達和平的願望或者對對方的尊重。在實際使用中,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為了避免衝突而做出的讓步,也可以用來形容對他人的一種禮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