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音符號意思
註音符號,又稱為漢語拼音,是台灣使用的一種用於標記漢字發音的系統。它由中華民國教育部於1912年創建,目的是為了提高識字率,並且讓非漢語母語的人也能夠學習漢字發音。
註音符號由聲母、韻母和聲調三部分組成。
-
聲母:用於表示漢字發音的起始音,共有21個,包括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
韻母:用於表示漢字發音的韻尾和聲調,共有39個,包括a, o, e, ê, i, u, ü, ㄅ, ㄆ, ㄇ, ㄈ,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ㄏ, ㄐ, ㄑ,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 ㄧ, ㄨ, ㄩ,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
聲調:用於表示漢字發音的高低升降,共有四個聲調,分別是第一聲(陰平,ˉ)、第二聲(陽平,ˊ)、第三聲(上聲,ˇ)、第四聲(去聲,ˋ)。
在實際使用中,註音符號通常會將聲母、韻母和聲調連在一起,例如「台灣」的註音是「tái wān」,其中「t」是聲母,「ái」是韻母,「wān」是韻母加上聲調。這樣的做法有助於讀者準確地讀出漢字的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