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虛意思

"致虛"一詞源自道家哲學,特別是《道德經》中的思想。在道家哲學中,"致虛"通常被解釋為達到一種內心的虛靜狀態,即擺脫一切雜念和欲望,達到心靈的純淨和無為。這種狀態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認為只有當人們達到這種虛靜狀態時,才能更好地體悟道的本質,與自然和諧相處。

在《道德經》中,老子多次提到要「致虛極,守靜篤」,這意味著要將虛靜的狀態推向極致,堅守內心的寧靜。這種修行方法強調通過減少欲望和慾望,達到心靈的平靜和超脫,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實現道。

總之,"致虛"是指通過內心的修行,達到一種無欲無求、純淨無為的狀態,這被認為是與道相合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