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翮不整意思
"羽翮不整"這個成語出自《莊子·逍遙遊》,原意是指鳥的羽毛不整齊,比喻人的儀容不整或事物的秩序紊亂。後來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或事物處於一種混亂、不協調的狀態。
在《莊子·逍遙遊》中,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態度,原文如下: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這個故事中,莊子通過描述大鵬鳥的飛行,來說明真正的自由是不受外界限制,能夠順應自然規律,達到一種超脫世俗的境界。而"羽翮不整"則是用來形容那些小鳥,它們沒有大鵬鳥那樣的遠大志向,只是滿足於眼前的小小自由,這種狀態與大鵬鳥的逍遙自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現代漢語中,"羽翮不整"這個成語已經很少使用,但它所蘊含的意義仍然值得我們思考,即追求真正的自由和超越世俗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