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蕭條是什麼意思

經濟蕭條(Economic Depression)是指一個經濟體經歷了長期的經濟衰退和嚴重的經濟困難。這種情況通常伴隨著高失業率、生產力下降、物價下跌(通貨緊縮)、企業倒閉和消費者信心下降。經濟蕭條與經濟衰退(Economic Recession)不同,後者通常是指經濟活動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負增長。

經濟蕭條的特徵包括:

  1. 失業率上升:由於企業倒閉和生產減少,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2. 產出下降:國內生產總值(GDP)持續下降,經濟活動減少。
  3. 通貨緊縮:物價水平持續下跌,導致人們的購買力相對提高,但同時也表明經濟需求不足。
  4. 信貸緊縮:銀行和金融機構減少放貸,使得企業和個人更難獲得貸款,進一步抑制經濟活動。
  5. 資產價格下跌:股票、房地產等資產的價值下降,導致財富縮水。
  6. 國際貿易減少:國家間的貿易活動減少,進出口都可能受到影響。

經濟蕭條通常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包括金融危機、過度的信貸擴張、投資泡沫破滅、政策失誤、自然災害或戰爭等。20世紀最著名的經濟蕭條是1929年至1933年的大蕭條,這場蕭條導致了全球性的經濟崩潰和長期的經濟困難。

為了應對經濟蕭條,政府通常會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例如降低利率、增加政府支出、減稅和提供財政刺激措施,以提振經濟活動和促進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