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蕭條意思
經濟蕭條(Economic Depression)是指一個經濟體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經濟衰退,通常伴隨著高失業率、低經濟增長、價格下跌(通貨緊縮)、企業倒閉和財富縮水等現象。與經濟衰退(Economic Recession)相比,經濟蕭條通常被定義為更加嚴重的經濟下滑,持續時間更長,影響範圍更廣。
經濟蕭條的特徵包括:
- 失業率上升:由於企業倒閉和生產減少,大量工人失去工作。
- 生產減少:工業生產和農業產出下降,經濟活動減少。
- 價格下跌:由於需求減少,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下降,導致通貨緊縮。
- 投資減少:企業減少投資,因為對未來的經濟前景不樂觀。
- 國際貿易減少:各國的進出口減少,全球經濟活動減弱。
- 財富縮水:由於資產價格下跌,個人財富和家庭財富減少。
經濟蕭條的例子包括1929年的大蕭條,這是由於股市崩盤引發的,持續了十年以上,導致全球經濟大規模萎縮。其他較小的經濟蕭條也曾在不同時期發生,如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也被一些人稱為經濟蕭條。
為了應對經濟蕭條,政府通常會採取擴張性的經濟政策,包括降低利率、增加政府支出、減稅和創造就業機會等措施,以刺激經濟復甦。然而,這些措施的效果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顯現,而且並不是每次都能成功地結束經濟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