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而不毀意思

"焚而不毀"這個詞語出自《論語·雍也》,原文是:「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這裡的「焚而不毀」並不是一個成語或者固定的詞組,而是對「文質彬彬」的一種解釋。

在古代,「焚」和「毀」有時可以通用,都指的是破壞、毀壞。但是,「焚而不毀」並不是說在焚燒中不毀壞,而是說在文與質的關係中,文采和質樸要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即「文質彬彬」。這種狀態下的文采和質樸並不是相互對立、相互毀滅的,而是相互襯托、相互提升的。

因此,「焚而不毀」可以理解為在文與質的協調中,既保持了文采的華麗,又不至於過度而失去質樸的本質,兩者並存而不互相破壞,達到一種和諧的美感。這種解釋體現了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即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的處世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