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耗歸公和攤丁入畝什麼意思
火耗歸公和攤丁入畝是中國清朝時期兩項重要的財政和稅收制度變革。
-
火耗歸公: 火耗是指在徵收錢糧(稅收)時,由於銅錢的成色和重量不一,官員在徵收過程中會出現的耗損。為了彌補這些耗損,地方官員會在徵稅時增加一些額外的費用,這部分費用就被稱為火耗。在清朝前期,火耗的徵收並不規範,經常被地方官員濫用,成為貪污的來源。火耗歸公是指將這些火耗的徵收和使用公開化和規範化,將其納入官方的財政體系,用於地方公共事務,如官員的薪俸、軍費、水利建設等。這樣做有助於減少貪污和浪費,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同時也有利於地方建設。
-
攤丁入畝: 攤丁入畝是清朝雍正年間實行的一項稅收制度變革。在攤丁入畝之前,清朝的稅收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按人頭徵收的丁稅,另一種是按土地面積徵收的田賦。丁稅是對人口徵收的直接稅,而田賦是對土地徵收的間接稅。由於人口增長和土地兼併,導致丁稅負擔不均,貧富差距加大。攤丁入畝就是將丁稅攤入田賦之中,按照土地的多少來徵收稅收,這樣就減輕了無地或少地農民的負擔,有助於社會穩定。同時,由於不再按人頭徵稅,也有利於人口的隱瞞和增長,促進了人口的增加。
總結來說,火耗歸公和攤丁入畝都是清朝政府為了增加財政收入,規範稅收制度,減少貪污和浪費,以及促進社會穩定而實行的財政和稅收制度改革。這些改革對清朝中後期的財政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