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意思障礙
涉意思障礙(Cognitive Dissonance)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在1950年代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理論。這個理論描述了一種心理狀態,當個體同時持有兩種或更多相互衝突的信念、態度或行為時,會感到心理上的不適或壓力。這種不適感會促使個體尋找方法來減少或消除這種衝突,從而達到心理上的平衡。
費斯廷格認為,當出現涉意思障礙時,個體通常會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來減少不適:
-
改變態度:個體可能會改變自己的信念或態度,使其與行為保持一致。例如,如果一個人吸煙但同時知道吸煙有害健康,他可能會開始相信吸煙的風險被誇大了。
-
改變行為:個體可能會改變自己的行為,使其與態度保持一致。例如,一個人可能決定戒煙,以符合他對健康生活的態度。
-
增加新的認知:個體可能會引入新的信息或信念,以合理化衝突。例如,一個人可能會開始相信某些補充劑可以抵消吸煙的壞處。
-
減少現有認知的重要性:個體可能會降低原有信念或態度的重要性,使其與行為的衝突看起來沒那麼嚴重。例如,一個人可能會認為吸煙只是一種社交活動,而不是一種有害健康的行為。
涉意思障礙理論在社會心理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它解釋了人們如何處理認知衝突,以及這種處理如何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態度。這個理論也被應用於市場營銷、政治宣傳和個人決策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