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中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是什麼意思
《楞伽經》是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主要闡述了佛法的真諦和修行方法。在這部經典中,提到了「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的概念,這些是佛教哲學和心理學的一些核心概念。
五法:
- 名(nama):指稱或概念。
- 相(rupa):物體的形相或特徵。
- 分別(vibhava):識別或認知。
- 正智(pratijna):正確的智慧或認識。
- 如如(tathata):真實的本性或實相。
三自性:
- 依他起自性(paratantra-svabhava):依賴於其他因緣而存在的本性。
- 遍計所執自性(parikalpita-svabhava):由錯誤的認知所執著的本性。
- 圓成實自性(pariniṣpanna-svabhava):圓滿成就的真實本性。
八識:
- 眼識(caksur-vijnana):視覺認知。
- 耳識(srotra-vijnana):聽覺認知。
- 鼻識(ghrana-vijnana):嗅覺認知。
- 舌識(jihva-vijnana):味覺認知。
- 身識(kaya-vijnana):觸覺認知。
- 意識(mano-vijnana):一般的心智活動。
- 末那識(manas):自我意識或潛意識。
- 阿賴耶識(alaya-vijnana):藏識或根本識,儲存一切經驗和潛能的庫存。
二無我:
- 人無我(pudgala-anatman):指個體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我。
- 法無我(dharma-anatman):指一切法(事物或現象)都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
這些概念在佛教哲學中非常重要,它們幫助修行者理解現象世界的虛幻本質,以及如何透過修行達到解脫和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