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於鼎的意思
"染指於鼎"這個成語源自古代漢語,它的字面意思是將手指伸進鼎(古代的一種大型烹飪器皿)中沾染食物。這個成語後來引申為比喻分取非分的利益,或者指參與本來不屬於自己職權範圍的事情。
這個成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左傳·宣公四年》,其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楚國的公子元率兵攻打鄭國,鄭國向晉國求救。晉景公想要出兵救鄭,但大臣伯宗勸阻說:「不可,古人有言曰:『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天方授楚,未可與爭。雖晉之強,能違天乎?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
伯宗在這裡引用了「雖鞭之長,不及馬腹」和「高下在心」兩個諺語,意思是說雖然晉國強大,但也不能違背天意去與楚國爭霸。他還用「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來比喻即使是美好的事物也會有瑕疵,國家君主也應該容忍一些小的過失。最後他說「國君含垢,天之道也」,意思是國君應該像天一樣包容一切。
在這個故事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染指於鼎」,但伯宗的話體現了不要貪圖非分之利的思想,這與「染指於鼎」的引申意義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說「染指於鼎」這個成語是對伯宗話語的一種概括和提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