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在古代什麼意思
"晦"這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著多種含義,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
日期:指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即朔日的前一天。例如,《周禮·春官·大史》中記載:「正月朔日,王者親告朔於廟。」這裡的「朔」是指農曆每月的第一天,而「晦」則是指朔日的前一天,即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
昏暗:指天色昏暗,光線不明。這個意思在古代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如《詩經·小雅·採薇》中就有「行道遲遲,載思載想。心之憂矣,如或結之。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思載想。心之憂矣,如或結之。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裡的「霏霏」就是形容雨雪紛飛,天色昏暗的樣子。
-
隱晦:指事物含蓄而不明顯,難以理解。這個意思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比較常見,如《莊子·外物》中就有「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這裡的「忘言」就是指那些理解了事物真諦,不需要言語表達的人。
-
晦氣:指不吉利,倒霉。這個意思在古代雖然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在民間俗語中卻經常使用。如「今天出門踩到狗屎,真是晦氣!」這樣的說法。
-
晦澀:指文章或語言表達得深奧難懂。這個意思在現代漢語中比較常見,但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也有所體現。如《文心雕龍·神思》中就有「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這裡的「思理」就是指文章的深奧難懂的道理。
總之,"晦"這個字在古代漢語中有著豐富的含義,既可以指日期,也可以指光線昏暗、事物含蓄難懂、不吉利或者文章語言的深奧難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