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師焉或不焉意思
"或師焉或不焉"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或師焉,或不焉,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說:「有些人把我當作老師,有些人不把我當作老師。」這裡的「師」指的是把孔子當作老師來尊敬和學習,而「不」則是否定,指的是不把孔子當作老師。這句話反映了孔子對當時人們對他的不同態度的觀察和感慨。孔子認為,人們對他的學問和道德的認可和追求,還不如對美色的追求那麼熱切。這句話也體現了孔子謙虛和自省的品格,他並不強求別人對他的尊敬,而是反省自己是否還有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