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及悱是什麼意思

"憤"和"悱"是兩個中國古代教育學中的概念,它們分別代表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可能經歷的兩種狀態。這兩個概念通常連用,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句話的意思是,教師不應該在不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應該在學生既不高興又不明白的時候進行啟發。

  1. 憤:指的是學習者對某個問題感到困惑、焦急,有強烈的求知慾望,但又無法自行解決的狀態。這種狀態下,學習者會感到不滿足,想要尋求答案。

  2. 悱:指的是學習者心中有話想說,但卻無法用言語表達清楚,或者說不出來,這種狀態下,學習者已經有所領悟,但還沒有完全明白,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和啟發。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教師,應該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不應該在不適當的時候進行啟發,而是在學生既不高興又不明白,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領悟傾向的時候,進行適當的啟發和指導,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這兩個概念強調了教學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狀態來進行,而不是單純地按照教師的計劃和進度。這種教學理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