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先秦至郭象前,「逍遙」是什麼意思
「逍遙」一詞源於中國古代文獻,尤其是道家經典,如《莊子》。在先秦時期,尤其是《莊子》中,「逍遙」通常指的是一種精神狀態,意味著超脫於世俗的束縛,達到心靈的自由和無所牽掛的境界。這種境界與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無為、無欲的思想相契合。
在《莊子》中,逍遙被描述為一種不受物質世界和社會規範限制的自由。例如,《莊子·逍遙遊》中描述了鯤鵬展翅高飛,無所羈絆的情景,用來比喻精神上的自由。此外,《莊子》中也提到了一些人物,如許由、堯、舜等,他們都是逍遙的典範,因為他們不為名利所動,追求的是內心的平和與自在。
在郭象之前,即三國兩晉時期,「逍遙」的含義基本上繼承了《莊子》中的解釋。這個時期的文人士大夫們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他們追求的逍遙往往與隱逸生活、避世思想相聯繫。他們通過文學作品、繪畫、音樂等形式來表達對逍遙境界的嚮往。
郭象是魏晉時期的玄學家,他的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在郭象的哲學體系中,「逍遙」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概念,但郭象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郭象認為,逍遙不僅是個人的精神狀態,而且是與宇宙萬物相諧調的狀態。他強調逍遙不僅是個體的自由,而且是與宇宙秩序和諧一致的自由。郭象的這種解釋為後來的道家思想和玄學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