宥於桓公,隱而不譏是什麼意思
"宥於桓公,隱而不譏"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是: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認為管仲幫助齊桓公多次召集諸侯會盟,不用武力,這展現了管仲的仁愛。子貢提出質疑,認為管仲在公子糾被殺後沒有殉主,反而去輔佐齊桓公,這似乎不符合仁者的作為。孔子回答說,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成為霸主,穩定了天下,百姓至今還受到他的恩惠。如果沒有管仲,我們可能已經披頭散髮,衣襟向左開,成為野蠻人了。孔子認為管仲的貢獻遠超過一般人的忠誠標準,他不應該因為沒有殉主而受到批評。
"宥於桓公,隱而不譏"這句話的意思是,管仲雖然在公子糾被殺後沒有殉主,但他後來輔佐齊桓公,這是一種隱藏起來的忠誠,而不是直接的批評或反抗。孔子認為這種做法是可取的,因為管仲的行為最終帶來了好的結果,對國家和百姓都有益。這裡的"宥"有寬恕、原諒的意思,"隱"是指隱藏、不顯露,"不譏"是不批評、不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