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之於口則言必前定乎為言之理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子張問:『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惡,斯可以從政矣。』子張曰:『何謂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子張曰:『何謂四惡?』子曰:『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這句話的意思是,孔子告訴子張,作為一個從政的人,應該做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也就是說,要不懈怠地履行職責,以忠誠的態度去執行政策。子張問什麼是「五美」和「四惡」,孔子解釋說,「五美」是指君子應該具有的五種美德:施惠於人而不浪費,辛勞工作而不抱怨,有欲望但不貪婪,安泰自若而不驕傲,有威嚴但不兇猛。「四惡」是指四種惡行:不教化人民就懲罰他們叫做虐;不事先警告就要求成果叫做暴;輕慢地下達命令然後突然要求完成叫做賊;同樣是對待人,進出財物時卻吝嗇叫做有司(指只顧自己的小利,不顧大局的人)。

所以,「宣之於口則言必前定乎為言之理」這句話的意思是,作為一個從政的人,說出的話必須事先有所準備,符合說話的道理。這句話強調了言語的重要性和說話的藝術,認為說話不僅要真誠,還要有所準備,符合道理,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