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季節是什麼意思

天文季節是指一年中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特定時期,它們是由地球軸的傾斜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所決定的。地球的軸傾斜約為23.5度,這導致了不同季節之間的日照長度和強度的變化。天文季節的劃分是基於地球在軌道上相對於太陽的位置,而不是氣候上的變化。

天文季節通常分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四個節點,這四個節點標誌著一年中太陽直射地球的位置變化。

  1. 春分(約在3月20日或21日):這時太陽直射地球的赤道,北半球開始進入春季,南半球則開始進入秋季。

  2. 夏至(約在6月21日或22日):這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獲得最長的日照時間,南半球則開始進入冬季。

  3. 秋分(約在9月22日或23日):這時太陽再次直射赤道,北半球開始進入秋季,南半球則開始進入春季。

  4. 冬至(約在12月21日或22日):這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獲得最短的日照時間,南半球則開始進入夏季。

天文季節的劃分在全球範圍內是統一的,不考慮不同地區的氣候條件。因此,即使在氣候上已經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如果按照天文標準,節氣的日期仍然是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