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與小康意思
"大同"和"小康"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對理想社會狀態的描述,分別代表著兩種不同層次的社會理想。
-
大同:指的是一種最高理想的社會狀態,其中人們生活富裕,社會公平正義,國家治理有方,人民之間和睦相處,沒有剝削和壓迫,社會資源共享,人們的道德水平高,社會和諧穩定。這種狀態強調的是社會的整體性和共同利益,是儒家思想中對理想社會的最高追求。
-
小康:則是指一種較低層次的社會理想狀態,雖然沒有達到大同世界的完美,但也是一個相對和諧、穩定、富裕的社會。在小康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水平較高,社會有一定的公平和正義,國家治理較好,人民之間的關係較為和諧,但可能還存在一些不完美之處,比如社會不公、貧富差距等。
《禮記·禮運》中對這兩個概念有較為詳細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這段話描述了大同世界的特徵,其中「天下為公」指的就是社會資源共享,「選賢與能」指的是選拔有才能的人來治理國家,「講信修睦」指的是人們之間講信用、和睦相處。
而對於小康的描述則是: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這段話描述了小康社會的特徵,其中「天下為家」指的是社會資源私有化,「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指的是人們只關心自己的親屬,「貨力為己」指的是財貨和勞力都為自己所有。這種社會雖然不如大同世界完美,但也是一個相對和諧、穩定、富裕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