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下之盟的意思

"城下之盟"這個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原意是指在敵軍兵臨城下時被迫簽訂的屈辱和約。後來泛指在軍事壓力下被迫簽訂的和約或協定。這個成語通常帶有貶義,表示被迫接受不平等的條件。

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公元前632年,春秋時期,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進行了一場大戰。晉軍在晉文公的指揮下,採用了「退避三舍」的策略,誘敵深入,然後大敗楚軍。戰後,晉國為了鞏固勝利果實,與盟國在踐土(今河南鄭州西北)會盟,確立了晉文公的霸主地位。而楚國則被迫與晉國簽訂和約,承認了晉國的霸權。這個和約就是在楚軍被圍困在城下時簽訂的,因此被稱為「城下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