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是什麼意思
國曆,又稱為公曆或格里曆(Gregorian calendar),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和地區所使用的主要曆法。它是以羅馬帝國曆法為基礎,經過一系列的改革和調整後形成的。國曆的命名源於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Pope Gregory XIII),因為他在1582年對當時的曆法進行了重要的改革,以解決當時曆法與實際太陽年長度之間的誤差。
國曆的主要特點包括:
- 一年分為12個月,其中1月到12月為標準月份,平年有365天,閏年有366天。
- 每四年會有一個閏年,閏年的2月有29天,而非閏年的2月有28天。
- 閏年的判定方法是看年份是否能被4整除,但如果是世紀年(即末尾為兩個0的年份),則必須能被400整除才是閏年。例如,2000年是閏年,但2100年不是。
- 月份中,4月、6月、9月和11月各有30天,其他月份則有31天,2月在平年有28天,閏年有29天。
國曆的計算法規則簡單,容易掌握和使用,因此被廣泛採用為國際標準曆法。許多國家和地區將國曆作為官方曆法,用於官方活動、學校課程、商業交易等。在中國,國曆也被稱為「陽曆」,與傳統的農曆(又稱「陰曆」或「夏曆」)並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