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出自《禮記·學記》,原文是:「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代的教導者,在家裡設立學校,在鄉里設立庠,在道路上設立序,在國家設立學。每年都有學生進入學校,每三年有一次考試。第一年考查學生能否分章斷句,辨別志向;第三年考查學生是否敬業樂群;第五年考查學生是否廣泛學習,親近師長;第七年考查學生能否討論學問,選擇朋友,這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查學生是否知道類推,通達事理,堅定立場而不反復,這叫做大成。
這句話反映了古代教育的制度和目標,以及對學生的要求和評價標準。其中,「易子而教之」是指交換孩子來教導,也就是說,父親不直接教導自己的兒子,而是讓別人來教導,這樣可以避免父子之間的親情影響教育的客觀性和嚴肅性。這也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社會適應能力。「父子之間不責善」是指父子之間不互相要求對方做到完美無缺,而是各有各的責任和角色,父親教導孩子是為了讓孩子成為有用之人,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期望和虛榮。這樣可以保持家庭的和諧和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