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脣相譏什麼意思

"反唇相譏"這個成語出自中國古代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意是指用言語反駁對方的批評或嘲笑,即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現在這個成語多用來形容人與人之間的爭吵或爭論,雙方互相指責,互相諷刺,互相挖苦,彼此都不肯讓步。

這個成語的典故是這樣的:

戰國時期,趙國的大將廉頗和宰相藺相如是一對著名的政治和軍事搭檔。有一次,藺相如出使秦國,成功地從秦王手中奪回了和氏璧,為趙國爭得了尊嚴和利益。因此,藺相如在趙國的聲望很高。

然而,廉頗對此心生嫉妒,認為藺相如只是一個文官,卻得到了不該有的榮耀。他公開表示,如果藺相如遇到他,應該讓路給他。藺相如聽到這話後,並沒有生氣,而是選擇了退讓,避免與廉頗發生衝突。

後來,藺相如的隨從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藺相如解釋說,他之所以退讓,是因為他考慮到國家正處在危難之中,需要他和廉頗共同努力保衛國家。他說,如果兩人內鬥,只會讓敵人得利。

廉頗得知藺相如的這番話後,深感慚愧,於是光著上身,背負著荊棘,來到藺相如的府上請罪。從此,兩人成為了生死之交,共同為趙國的利益奮鬥。

"反唇相譏"這個成語就是從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中來的,它告訴我們,在爭吵或爭論時,應該像藺相如一樣,保持理智和寬容,不要像廉頗一樣,輕易發怒和挑釁。只有這樣,才能維護和諧的人際關係,達成共同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