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詩是什麼意思
十四行詩(Sonnet)是一種特定的詩歌形式,起源於義大利,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特別流行,並由著名詩人如莎士比亞和彼特拉克發展到極致。十四行詩的結構嚴謹,通常包含14行,每行有10個音節,並遵循特定的韻律模式。
十四行詩有幾種常見的變體,但最著名的是義大利式的彼特拉克體(Petrarchan sonnet)和英國式的莎士比亞體(Shakespearean sonnet)。
彼特拉克體十四行詩:
- 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前八行(octave),第二部分是後六行(sestet)。
- 前八行常設定問題或描述主題,後六行則解決問題或轉換主題。
- 韻律模式通常是:a-b-b-a, a-b-b-a, c-d-e, c-d-e或a-b-b-a, a-b-b-a, c-d-c, c-d-c。
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
- 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前四行(quatrain),第二部分是中間四行(quatrain),第三部分是後兩行(couplet)。
- 每部分都有獨立的韻律,通常是:a-b-a-b, c-d-c-d, e-f-e-f, g-g。
- 莎士比亞體十四行詩通常包含一個緊密的論點或情節發展。
十四行詩的內容可以涉及愛情、美麗、時間、命運等主題,它們通常具有深刻的情感和哲學意義。這種詩歌形式因其結構的嚴謹性和表達的自由度,一直以來都是詩人們喜愛的創作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