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意思

十四行詩(Sonnet)是一種詩歌形式,起源於義大利,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得到了廣泛的發展和流行。十四行詩由十四行組成,每行通常包含十個音節,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四行一組,共兩組,每組稱為一個「四行體」(quatrain);後一部分是兩行一組,共一組,稱為「對句」(couplet)。

十四行詩的常見結構是:

這種結構也被稱為「義大利式十四行詩」(Italian sonnet)或「彼特拉克式十四行詩」(Petrarchan sonnet),以文藝復興時期的義大利詩人弗朗切斯科·彼特拉克(Francesco Petrarca)命名,他是最早使用這種形式的詩人之一。

在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中,第一部分(A-B-A-B)通常用來描述一個主題或情感,而第二部分(C-D-C-D)則用來表達詩人對這個主題或情感的反思或轉折。這種結構允許詩人在詩中包含一個「轉折點」(volta),通常在第六行或第八行,這時詩的主題或情感會發生變化。

在英國,十四行詩的形式也有所發展,形成了「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Shakespearean sonnet)或「伊莉莎白式十四行詩」(Elizabethan sonnet),其結構是:

這種形式的十四行詩在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最為著名,他的許多十四行詩都遵循這種結構。

十四行詩因其緊湊的形式和豐富的情感表達,成為了表達愛情、友誼、哲學思考和自然美景等主題的流行詩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