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則得咎意思
"動則得咎"是中文成語,意思是說,只要有所動作或作為,就可能會招致責備或責難。這個成語出自《易經》,原意是指在《易經》的六十四卦中,如果一卦的爻(讀作「交」,是指卦中間的線,有陽爻和陰爻之分)動了,就會改變卦象,進而影響到卦的含義。而在古代,人們認為《易經》的卦象預示著吉凶禍福,所以如果爻動了,就可能會帶來不好的結果。
後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指人在社會上做事或行動時,很難避免會遇到批評或責難,有時即使出於好意,也會因為各種原因被人指責。這個成語強調的是人在社會中處事的謹慎和不易,以及言行的後果往往不是單純的善惡所能評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