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驅逐良幣什麼意思

"劣幣驅逐良幣"(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是一種經濟現象,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格蘭特(Thomas Gresham)在16世紀提出,用來描述貨幣流通中的一種情況。這個原理指出,當兩種實際價值不同而法定比價相同的貨幣同時流通時,實際價值較低的貨幣(劣幣)會充斥市場,而實際價值較高的貨幣(良幣)會退出流通,這種現象也被稱為"格蘭特法則"(Gresham's Law)。

這個原理的基礎是經濟人的理性行為。假設市場上同時存在兩種貨幣,一種是成色好、實際價值高的良幣,另一種是成色差、實際價值低的劣幣,而它們的法定比價相同。人們在交易時會自然地傾向於保存良幣,因為它們實際上更值錢,而使用劣幣進行交易,因為這樣可以獲得更多的實際價值。

例如,如果市場上同時流通著純金幣和摻雜了其他金屬的劣質金幣,而它們的法定價值相同,那麼人們會傾向於將純金幣藏起來,而使用劣質金幣進行交易。這樣一來,市場上流通的就會越來越多的是劣質金幣,而純金幣則會越來越少。

"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不僅限於貨幣領域,它還可以用來解釋其他類似的經濟現象,比如在產品市場上,低質量的產品可能會驅逐高質量的產品,因為消費者可能會因為價格原因選擇購買低質量產品,從而導致高質量產品退出市場。

這個原理告訴我們,在經濟活動中,人們的行為往往是基於實際價值而非法定價值,這可能會導致市場上實際價值較低的產品或貨幣充斥市場,而實際價值較高的產品或貨幣則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