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幣趨於良幣意思

"劣幣趨於良幣"這個詞語來源於經濟學,特別是指貨幣制度中的現象。這個詞語的英文是 "Bad money drives out good",也被稱為 "Gresham's Law",是以英國經濟學家托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的名字命名的,他生於1519年,卒於1579年。

格雷欣的觀察是,在金屬貨幣制度下,當存在兩種貨幣時,人們會傾向於將成色好、價值高的貨幣(良幣)儲存起來,而將成色差、價值低的貨幣(劣幣)用於市場交易。這種情況會導致市場上的劣幣越來越多,而良幣則越來越少。

這個現象的原理是,人們總是希望以最有利的條件進行交易。如果他們手中有良幣和劣幣,他們會選擇使用劣幣進行交易,因為這樣他們可以獲得與使用良幣相同的商品或服務,但實際上他們付出的貨幣價值較低。這種行為最終會導致市場上的貨幣整體質量下降。

"劣幣趨於良幣"這個詞語可以用來形容任何類型的商品或服務,當存在質量差異時,低質量的商品或服務會逐漸取代高質量的商品或服務,因為使用低質量商品或服務的人可以獲得與使用高質量商品或服務相同的好處,但成本較低。

在現代經濟中,由於貨幣已經不再是實物,而是由政府信用支持的法定貨幣,因此"劣幣趨於良幣"的現象已經不再發生在貨幣領域。然而,這個詞語仍然可以用來形容其他領域中類似的現象,例如在產品市場、勞動市場或投資市場中,低質量的產品、勞動或投資選擇可能會逐漸取代高質量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