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意思

"典故"一詞來源於古代漢語,意指古代的典籍、文獻、傳說、故事等,後來引申為文學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或寓言,用以說明某種道理或加強論點的依據。在文學創作、論著寫作、演講辯論中,使用典故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說服力,同時也能使表達更加生動、形象。

典故的運用要求作者或演講者對古代文化有較深的了解,能夠準確地把握典故的含義和適用場合。不同的典故往往帶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寓意,正確地運用典故可以使作品更具文化底蘊和說服力。

例如,成語「畫龍點睛」就是一個著名的典故,出自南朝時期張僧繇畫龍的故事,比喻說話或寫文章在關鍵的地方加上一兩句話,就能使內容生動有力,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又如,「囊螢映雪」也是一個常用的典故,指的是晉代車胤用螢火蟲的光讀書,以及孫康在雪地里讀書的故事,這兩個故事都形容人刻苦學習的精神。

在現代漢語中,"典故"有時也指代一些廣為人知的、具有特定含義的詞語或短語,這些詞語或短語往往來源於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文學作品等,具有特定的文化意義。